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角色、制度渊源及其完善The Legal Representative: Its Role, System Origin and Improvement
刘道远;
摘要(Abstract):
我国现行公司法中法定代表人的角色定位,因受继受法的影响,以及制定时的功利主义取向,忽视公司的人格性和团体性,采纳股东会中心主义,加之权责规定不协调,不仅导致存在规则上的冲突,还导致现代公司治理制衡功能无法落实,并引起了司法困境。要发挥法定代表人制度科学的公司治理功能,需要在协调民法典相关规定的基础上,弱化法定代表人的法定性,实行差异化设计,明确法定代表人的信义义务,以促进公司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发展为导向,构建体现自由和效率价值的法定代表人规则。尤其是此次公司法修订时对于相关条款的设计,要基于科学性需要,在其现实性上依据市场需求对法定代表人制度进行改革,以实现规范体系主义,强化其对现实的回应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公司法;公司治理;法定代表人;制度完善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路径及法治保障研究”(18ZDA156);; 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“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创新团队”资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
作者(Authors): 刘道远;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最高人民法院(2016)最高法民终806号民事判决书。
- [2]最高人民法院(2019)最高法民再35号民事判决书。
- [3]典型者如当当网控制权争夺案。参见周淳:《敢做还是敢“作”——评李国庆夺权》,http://www.finlaw.pku.edu.cn,访问时间:2021年10月28日。
- [4]杨继:《中国股份公司法定代表人制度的存废》,载《现代法学》2004年第6期,第125页。
- [5]方流芳:《国企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地位、权力和利益冲突》,载《比较法研究》1999年第3、4期,第423页。
- [6]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主编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理解与适用》,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年版,第319页。
- [7]参见曹兴权、荣振华:《公司代表人制度“法定性”的弱化——法律与社会良性互动视角的分析》,载《北方法学》2013年第1期,第52—54页。
- [8]参见《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审批条件和登记管理暂行规定》第2条、第4条。
- [9]施天涛:《公司法论》,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,第375页。
- [10]参见最高人民法院《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》(法[2019]254号)。
- [11]参见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〉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》(法释[2020]28号)第7条。
- [12]方流芳:《公司词义考:解读语词的制度信息》,载《中外法学》2000年第3期,第291页。
- [13] Susan P. Humill, From Special Privilege to General Utility:A Continuation of Willard Hurst’s Study of Corporations, 49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81, 104-105 (Oct. 1999).
- [14]方流芳:《公司词义考:解读语词的制度信息》,载《中外法学》2000年第3期,第292页。
- [15]《苏联民法》(上),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,第134页。
- [16]邓峰:《普通公司法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,第553—556页。
- [17]赵旭东:《股东会中心主义抑或董事会中心主义?——公司治理模式的界定、评判与选择》,载《法学评论》2021年第3期,第79—80页。
- [18]朱慈蕴、林凯:《公司制度趋同理论检视下的中国公司治理评析》,载《法学研究》2013年第5期,第28—29页。
- [19] James W. Hurst, The Legitimacy of the Business Corporation in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1780-1970, at 70 (The Lawbook Exchange,Ltd. 2010).
- [20] Ralph Nader, Mark J. Green&Joel Seligman, Taming the Giant Corporation 103 (W.W. Norton&Co., Inc. 1976).
- [21] Lucian Arye Bebchuk&Mark J. Roe, A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, 52 Stanford Law Review 127, 134-136 (1999).
- [22] Henry Hansmann&Reinier Kraakman, 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, 89 Georgetown L.J. 439, 443 (2001).
- [23] Richard M. Buxbaum, The Internal Division of Power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, 73 California Law Review 1671, 1673 (1985).
- [24]顾敏康:《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比较研究》,载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1998年第1期,第49—50页。
- [25]参见《苏联民法》(上),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,第134页。
- [26]参见我国公司法第128条第3款、第155条。
- [27]朱锦清:《公司法学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,第251—252页。
- [28]何建:《公司意思表示论》,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,第344页。
- [29]《德国股份公司法》,贾红梅、郑冲译,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,第44—45页。
- [30]《德国民法典》,陈卫佐译,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,第12—13页。
- [31]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62条。
- [32]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》第149条。
- [33]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》第15条、第128条。
- [34]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》第44条、第73条;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》第68条;《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》第13条、第15条。
- [35]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〉若干问题的规定(五)》第3条。
- [36] See R.A. Percy&C.T. Walton, Charlesworth&Percy on Negligence 125 (Ninth ed., Sweet&Maxwell 1997).
- [37]参见最高人民法院(2017)最高法民再172号民事判决书。
- [38]参见《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法官会议纪要(第八次)》。
- [39]参见[日]近藤光男:《最新日本公司法》,梁爽译,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,第209—211页。
- [40]《日本公司法典》第349条。
- [41][韩]《韩国商法》,吴日焕译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,第86、151页。
- [42]《瑞士民法典》,于海涌、赵希璇译,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,第26—29页。
- [43]王军:《中国公司法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,第248页。
- [44]参见王利明:《民法总则研究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,第284—285页。
- [45]邓峰:《普通公司法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,第55页。
- [46]参见郑玉波:《民法债编总论》,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,第159页。
- [47]参见[美]小詹姆斯·A.亨德森等:《美国侵权法:实体与程序》,王竹等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,第138页以下。
- [48]杨成良:《州际竞争与美国公司法的发展》,载《比较法研究》2017年第1期,第183—184页。
- [49]黄辉:《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: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,第238页。
- [50]参见钱玉林:《公司法第16条的规范意义》,载《法学研究》2011年第6期,第132页。
- [51]参见冯果:《整体主义视角下公司法的理念调适与体系重塑》,载《中国法学》2021年第2期,第66页。
- [52] Reinier Kraakman et al., The Anatomy of Corporate Law:A Compara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 18 (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).
- [53] Tamar Frankel, Fiduciary Law 96 (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).
- [54] Frank H. Easterbrook&Daniel R. Fischel,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03 (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).
- [55] Roberta Romano, The States as a Laboratory:Legal Innovation State Competition Corporate Charters, 23 Yale Law Journal on Regulation 209, 214 (2006).